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风温

风温

  • 简介
  • 简介
    简介:

    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颇为相似。临床上,以上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

    0.001%-0.002%

    传染方式:

    恶寒 气急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90%

    治疗周期:

    4-6个周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 3000元)

    常用检查:

    胸部平片,心电图,血常规,便常规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道光戊子冬,郡城饶君扬翁公郎浓卿兄病,初起寒热头痛咳嗽,服辛散药一剂,次日单热不寒,口渴烦躁,嗽痰带血,下午突作昏晕。当晚折简逆予,黎明至郡,见其面目俱赤,舌黄耳聋,呛咳胁痛,汗出而热不衰,诊脉洪大数疾。谓君翁曰∶公郎之恙,乃风温犯肺,邪在上焦,速为清解,免致蔓延中下。辛散之品,不宜用也。方用料豆、甘草、桑叶、蒌皮、杏仁、桔梗、牛蒡子、贝母、梨皮之属。诘朝复召,问知夜来热甚烦谵,咳血甚多,望其面目仍赤,诊毕昏晕又作,额汗淋漓。翁甚彷徨,适黄就唐表兄至,予告之曰∶此证确属风温为病,但质亏病重,虑难支撑。昨方力薄,故不应效。就兄曰∶鄙见亦然,不识当如何用药。

    • ——出自:《程杏轩医案》
    • 陈(二二)风温外袭肺卫.寸口脉大.身热恶寒.头晕且痛.拟轻剂宣通.

    • ——出自:《也是山人医案》
    •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论热温病之大原也。《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此论温病之大势也。自王叔和论温条中,有风温、温疟、温毒、温疫四变之说,而其旨反晦。盖冬伤于风,至春始发为风温。冬伤寒,至春始发为温病,其理一也。观仲景于温字上加一风字,正以别夫伤于寒者耳。汗后身反灼热,脉阴阳俱浮,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一一尽显伤风之因,则不可复从温病之伤寒施治矣。故温为怫郁,自内达外,不可发表。风温为卫虚自汗,更不可发表。即误下亦致表邪内陷,误火亦致外助温气,皆为促其死亡。后人不察,惜其有论无方,讵知森森治法,全具于伤风伤寒证中,正赖后人之因时设施乎。叔和不究精微之用,谓风温即是温病之变。不知仲景正特出手眼处,见冬不藏精之人,两肾间先已习习生风,得温风相召,而病发于春。温病中之风温,亦犹冬寒证之有伤风也。后世喻嘉言别其重感重变之误,诚为卓识,但谓温病发于太阳经,风温中于少阴经,误之甚矣。风温如果中于少阳,则下之必致死亡,熏之必得少解。焉有初起反发热脉浮,误下止便不利,误火则一逆再逆哉?至若温疟者,因冬不藏精,邪本轻浅,故止成疟,寒热时发时止,非外感之正病也。《内经》云∶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俱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名曰温疟。可见温疟为冬不藏精,故风寒得以入肾。

    • ——出自:《叶选医衡》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