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四肢 > 痉病

痉病

  • 简介
  • 简介
    简介:

      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证的一类病证。西医的各种脑炎、脑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抽搐等,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

    0.01%

    传染方式:

    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阵挛-强直型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50%

    治疗周期:

    3-6个月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 ―― 5000元)

    常用检查:

    脑电图检查,颅脑CT检查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 典籍论述
    • 洪大登为人 役,体虚多劳,初病夹车紧痛,服疏风药二剂,卧不能起,口不能张,日饮米泔,仅以茶瓶嘴灌入,四肢挛急,每小便须两人抬起,痛甚汗淋,诊脉细濡,两尺尤弱,有从外感起见,仍欲用风药者,予曰∶此痉病也。气血大亏,服此即不救。拟用大剂补元煎,旬余未效,病家亟请更方。予曰∶毋庸,药力未到耳。原方令守服二十剂,渐能掉动,服至两月,始出户庭。

    • ——出自:《程杏轩医案》
    • 喻昌曰∶六淫之邪,至于成痉,乃病证之最多最深最恶最易惑人者。轩岐仲景,奥中之奥,后世罔解。因至肆无忌惮,凿空妄谭,此唱彼和,夭枉接踵,岂操生人之术以杀人耶!繇辨之不蚤辨耳。夫痉者,强也。后名为 ,传者之误也。《素问》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是病机颛主于湿矣。《千金》推展其义,谓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见太阳中风身必多汗,或衣被不更,寒湿内袭,或重感天时之寒,地气之湿,因而变痉,是合风寒湿三者以论痉矣。《金匮》以痉湿 名篇,又合热暑湿三者言之,然所谓柔痉、刚痉,未尝不兼及风寒。且亦云发汗过多因致痉,见夏月人本多汗,尤不可过发其汗也。古今言痉之书止此,后世王海藏论痉,知宗仲景,虽识有未充,要亦识大之贤矣。《伤寒论》载痉病五条,《尚论篇》中已明之。兹复详《金匮》所增十条,其旨已悉,然终古大惑,不立论以破其疑,心有未慊。诚以仲景论痉病,所举者太阳一经耳。后之治此病者,谓太阳行身之背,故颈项强,背反张,属在太阳,而用《金匮》桂枝葛根二方。茫不应手,每归咎仲景之未备,不思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阳而传六经,乃自然之行度,邪不尽传即不已,故三阳三阴皆足致痉。仲景之书,通身手眼,虽未明言,其隐而不发之旨,未尝不跃然心目。如太阳之传阳明项背KT KT ,少阳之颈项强,是知三阳皆有痉矣。而三阴岂曰无之?海藏谓三阳太阴皆病痉,独不及少阴厥阴。云背反张属太阳,低头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属阳明。一目或左或右斜视,一手一足搐搦,属少阳。发热脉沉细腹痛,属太阴。以防风当归汤治太阳阳明,发汗过多而致痉者。以柴胡加防风汤治少阳汗后不解,寒热往来而成痉者。虽不及少阴厥阴,然其制附子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意原有在。观其白术汤下云∶上解三阳,下安太阴。一种苦心,无非谓传入少阴厥阴必成死证耳。讵知传经之邪,如风雨之来,而画地以限其不至,岂可得乎?况足少阴厥阴之痉,不死者亦多。《灵枢》谓足少阴之经筋,循脊内侠膂,上至顶与足太阳筋合,其病在此,为主 及痉。在外阳病者不能俯,在内阴病者不能仰。是则足少阴之藏,与足太阳之府。两相联系,而以不能俯者,知为太阳主外。不能仰者,知为少阴主内,其辨精矣。《素问》亦谓太阳者,一日而主外,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主外,从可识矣。少阴主内,则太阴厥阴之主内,从可识矣。仲景之以头强脊强不能俯者,指为太阳之痉,原以该三阳也。而其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为少阴之痉,以该三阴。实所谓引而不发,跃然心目者也。《素问》谓肾病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形容少阴病俯而不能仰之状更着。

    • ——出自:《医门法律》
    • 痉病者,太阳经伤风、重感寒湿而致也。又曰、大发湿家汗,则成痉。其症头项强直,身热恶寒,摇头噤口,背反张者是也。外症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沈迟弦细,两目圆张,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之状。当视其有汗、无汗,以分刚痉、柔痉,若无汗恶寒,名刚痉,宜葛根汤。有汗不恶寒,名柔痉,桂枝加葛根汤,如汗下太过,重亡津液,以致筋脉失养,不柔和而变痉者,又宜补养气血为主。更有产后或金疮一切去血过多之症,皆能成痉,亦当补养为先。此则似痉而非痉者,岂可一例,而用风药?

    • ——出自:《医效秘传》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