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郁证

郁证

  • 简介
  • 简介
    简介:

    所谓的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郁字有积、滞、蕴结等含义。以此命名为“郁证”者,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广而言之,泛指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机能不和,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物的滞塞和郁结之证。本篇着重阐述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一类郁证。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郁证病机和治则记载,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提出了“脏躁”及“妇人咽中如有炙”等证,实质上是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所载述的治法方药沿用至今。《丹溪心法·六郁》开始将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病证论述,首创“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种,其中以气郁为先,然后才有诸郁的形成。《景岳全书·郁证》指出郁证“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的不同,使本病的概念更加明确。《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郁证全去病者能移情易性”,较深刻地阐明了郁证患者在精神护治方面的重要意义。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

    0.06%

    传染方式:

    忧郁 焦虑 情志内伤 咽部有异物感 易哭 脘痞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70%

    治疗周期:

    6个月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常用检查:

    尿常规,便常规

    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 典籍论述
    • 脉:多沉伏。郁证者,郁结而不散也。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郁结,诸病生焉。五郁者,金水木火土,泄折达发夺之义是也。六郁者,气血痰湿热食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气郁者,腹胁胀满、刺痛不舒、脉沉也。

    • ——出自:《万病回春》
    • 士人陈彦夫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喜饮.时时谵语.因下利后.大便不通三日.非烦非躁.非寒非痛.终夜不得眠.但心没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晓是何证.但以宁心宽膈等药.不效.召予诊视.两手关脉长.按之有力.乃曰懊 怫郁证也.此胃中有燥屎.宜与承气汤.服之.下燥屎二十枚.次复下溏粪.得利而解.论曰.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微烦.胃中有燥屎.可攻.宜承气汤.又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得眠者.有燥屎也.承气汤主之.盖屎在胃则胃不和.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所以夜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坚者.必谵语.此所以时时谵言也.非烦非躁.非寒非痛.所谓心中懊 也.声口叹息.而时发一声.所谓水气怫郁也.燥屎得除.大便通利.阴阳交和.是以其病得除.

    • ——出自:《伤寒九十论》
    • 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其在于人,则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得谓之郁证,亦无非五气之化耳。故以人之脏腑,则木应肝胆,木主风邪,畏其滞抑,故宜达之,或表或里,但使经络通行,则木郁自散,是即谓之达也。火应心与小肠,火主热邪,畏其陷伏,故宜发之,或虚或实,但使气得升扬,则火郁自解,是即谓之发也。土应脾胃,土主湿邪,畏其壅淤,故宜夺之,或上或下,但使浊秽得净,则土郁可平,是即谓之夺也。金应肺与大肠,金主燥邪,畏其秘塞,故宜泄之,或清或浊,但使气液得行,则金郁可除,是即谓之泄也。水应肾与膀胱,水主寒邪,畏其凝溢,故宜折之,或阴或阳,但使精从气化,则水郁可清,是即谓之折也。

    • ——出自:《景岳全书》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