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杨梅疮

杨梅疮

  • 简介
  • 简介
    简介:

    杨梅疮即是梅毒。因疮的外形以杨梅,故名。本病包括梅毒的各种皮肤病变。如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点,名“杨梅斑”;若状如风疹样的则名为“杨梅疹”;若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豆,名“杨梅豆”;若疹粒破烂,肉反突出于外,名“翻花杨梅”。若梅毒侵于骨髓,关节,或流窜脏腑为患者,统称“杨梅结毒”。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

    0.001%

    传染方式:

    发烧 骨痛 红晕 结节 咽喉疼痛

    症状表现:

    性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治愈率:

    60%

    治疗周期:

    2周--7周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0 ―― 100000元)

    常用检查: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皮肤真菌镜检,皮肤病的物理检查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杨梅疮,乃天行时毒,亦有传染而患之,或禀赋所得。春受症在肝,故多起于下部,治失其宜,多致蚀伤眼目,腐败肾茎,拳挛肢节。初起之时,上体多者,先用荆防败毒散;下体多者,先用龙胆泻肝汤。大便秘者,用大连翘饮,后用换肌消毒散。若蚀伤眼目,兼用九味芦荟丸、六味地黄丸。肢节拳挛,兼用蠲痹解毒汤。若因脾胃亏损而不能愈者,先用异功散,后用换肌消毒散。若用轻粉之药,多致败症也。

    • ——出自:《保婴撮要》
    • 人有生杨梅疮,遍体皆烂,疼痛非常,人以为毒瓦斯之在皮肤也,谁知是血虚而毒结于皮肤耳。夫杨梅之疮,发于骨髓之中,毒在骨难于医疗,毒在皮肤,似易于施治矣。然毒未出于皮肤,其毒蕴藏,泻骨中之毒,可从下而外泄。毒已出于皮肤,其毒开张,敛肌中之毒,不可由表而入。攻得其法则易泄散,未得其法则转横也。

    • ——出自:《辨证录》
    • 杨梅疮者,实名洋霉疮,又名时疮,又名棉子疮。总由湿热邪火所化。若疮毒传染气化者轻,此肺脾二经受毒,其疮先见于上部,皮肤作痒,筋骨不疼,其形小而且干,坚实凸起,有似棉子,故有棉子之名。此毒在皮肤,未经入络,治宜发散解毒,如防风通圣散、麻黄一剂饮俱可。若淫女媾精,精化欲染者重,乃肝肾受毒,或先发下疳,或先患鱼口,然后始生此疮,先从下部见之,渐至遍身,大而且硬,湿而后烂,筋骨多疼,小便涩淋,此证最重。因其毒瓦斯内入骨髓,外达皮毛,若非汗下兼行,何以洗濯其脏腑乎?斯时即宜用鸡子大黄丸,或九龙丹等泻之,使毒浊从来路而出,是为正治;切不可用轻粉、升丹等药遏之。梅疮一服轻粉,其毒入筋骨,如油入面,莫之能解,积久外攻,势必至结毒溃烂,见诸恶证,每难措手,甚有为害一身,而并殃及妻儿者,皆轻粉、升丹遏药之贻患也。大抵世之治杨梅疮者,其法有四∶有遏抑其毒而不令其出者;有重用行药而行去其毒者;有用升发之剂而发出其毒者;有用解托之剂而败去其毒者。四者之中,升发解托,虽未能使毒一时尽出,必久而取效,然施之可以无弊;至于遏抑内收,贻害非浅,固不可用矣;即重用行药,每致大伤元气,医者岂可不审虚实而轻用之乎?若其人疮发已久,气血已虚,毒犹未退,此即不可泻,宜施解毒托散之法,要在临证变通可也。外此,又有薰条、擦药、哈吸等法,亦非善道,宜屏去之。至如掺药收口,必俟其人筋骨不疼,疮根淡白,内毒已散,方可用之;否则,敛早遗毒,亦不能无后患也。

    • ——出自:《疡科心得集》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