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身 >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

  • 简介
  • 简介
    简介: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①反复持续出现;②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③适应社会环境困难;④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⑤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两个亚型。

    易感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

    患病比例:

    0.05%--0.06%

    传染方式:

    暴怒 冲动毁物 焦虑 猥亵行为 抑郁 易激惹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70%

    治疗周期:

    1-3年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常用检查:

    颅脑MRI检查

    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 典籍论述
    •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甚至冷酷;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带有冲动性,往往凭心血来潮想干什么便干什么,事前没有周密的考虑或计划打算;对自己的行为错误很少自责,缺乏罪责感,所以屡教屡犯,使人产生“无药可救”的结论。反社会型人格诊断需符合以下几条:①符合人格障碍的一般特征;②18岁以前就有品行障碍和屡教不改的表现;③临床上表现为情感意志行为反应严重偏离正常,认知无障碍,经常发生违法乱纪的反社会行为,屡教不改。行为目的、动机不明确,行为具有不可理解性、难以预料性和突然性特点。

    • ——出自:《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