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

  • 简介
  • 简介
    简介: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舒),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这种上腹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

    0.001%

    传染方式:

    剑突压痛 上腹部疼痛 恶心与呕吐 食欲不振 反复出血 消瘦 嗳气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75%

    治疗周期:

    1-6个月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8000元)

    常用检查:

    上消化道X线钡餐,幽门螺旋杆菌的直接检查,高峰胃酸分泌量测定(PAO),胃基础胃酸分泌量测定(BAO),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MAO)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相当高,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了胃病,其中多数是慢性胃炎。病因非常复杂,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一般都在发病后才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病理损害情况不同,可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原性胃炎等等,但病人都自觉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饱胀感,吃饭后比较明显,常有嗳气、恶心等症状,也有饭后上腹部隐痛,疼痛,伴有恶心或呕吐,长此下去逐渐出现饮食不振,消瘦和营养不良,有时也可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病久了会出现贫血,头晕,乏力,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有了上腹隐痛,饭后痛加重,以及消化道症状时,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 ——出自:《百病自测》
    • (1)食减 病人不欲食或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称为食减。食减伴有胃脘痞闷、腹部胀满、肢体困重、舌苔厚腻,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久病食少、腹胀、上腹不适、疼痛伴面色苍白、萎黄、形体消瘦、体倦乏力,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食欲不振,伴有皮肤干燥,非凹陷性水肿(明显肿胀,但压之不凹陷),表情淡漠、嗜睡、性欲下降,应考虑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 ——出自:《常见病自测》
    •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来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①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②萎缩性胃炎,炎症已累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hyperplasia)。③肥厚性胃炎,这类胃炎是否存在,因无上皮细胞肥大的证据,故尚有争论。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②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③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④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偶可见于浅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仅见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体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称胃窦潜移。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B型,PCA常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 ——出自:《消化病学》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