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胸部 >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

  • 简介
  • 简介
    简介:

      贲门痉挛又称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巨食管,是食管壁间神经丛的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国内文献中常用的名称有贲门痉挛和贲门失弛缓症。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为一种少见病(估计每10万人人中仅约1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39岁的年龄组。儿童很少发病,男女发病大致相等,较多见于欧洲和北美。该病治疗不及时有潜在发生食管癌的危险。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

    0.012%

    传染方式:

    气急 干咳 呃逆 进食困难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70%

    治疗周期:

    7-10天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常用检查:

    上消化道X线钡餐,胸部平片,无痛胃镜,胃肠道显像,内镜检查,胃钡餐造影,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造影检查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 典籍论述
    •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 病因和病理 本病的病因迄今未完全明了。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食管壁间神经丛(Auerbach's plaxus)的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Smith(1970)的研究结果认为本病系由于一种特异性神经性病毒侵袭脑及食管壁的神经末稍。Lies(1972)研究认为本病的原发灶可能位于食管以外的供应神经上,或位于迷走神经或其中枢核区。Guelrud(1971)实验结果指示: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对胃泌素呈超敏反应,表明此症是由于去神经性(Denervetion)改变而致。还有人发现食管体内胆硷酯酶减少,但在下括约肌部位并不少。其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几乎相等。

    • ——出自:《胸外科学》
    • 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食管不蠕动、巨食管)是一种与神经有关而确切原因不明的疾病,主要影响两个过程:推进食物的食管收缩即蠕动的节律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开放。

    • ——出自:《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发病年龄以20~60岁为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是以吞咽时食管运动障碍,蠕动收缩减弱和食管下段括约肌、胃贲门不能正常地松弛而发生痉挛为特征。因为食管排空受阻,食物常郁积于食管腔内而致食管异常扩张,故本病又称巨食管症,亦有称为贲门痉挛症。

    • ——出自:《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