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身 >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 简介
  • 简介
    简介:

      脊髓的前角细胞接受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下底核、小脑、前庭迷路系统、深感觉等上行下行传导束的调节与控制,使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来恰当地完成随意运动,保持平衡。若上述部位发生病变,导致协调作用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

    发病率约为0.003%-0.005%,多见于酗酒人群

    传染方式:

    步态不稳 大写症 感觉性共济失调 感觉障碍 肌张力减低 腱反射亢进 前庭性共济失调 强握反射 小脑性共济失调 眩晕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70%

    治疗周期:

    3-6个月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5000元)

    常用检查:

    肌电图,前庭功能检查,颅脑CT检查,造影检查,颅脑MRI检查,人体重心平衡仪,足拍打试验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

    • ——出自:《神经病学》
    • 小脑是人脑的一个部分,主要起到协调随意运动的作用,也可调节身体的平衡和姿势。长期酗酒是造成小脑损害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脑卒中、肿瘤、某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某些化学物质以及营养不良。有几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如弗里德希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也可损害小脑。

    • ——出自:《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由遗传性脊髓与小脑变性引起的共济失调一般都呈缓慢进展性加重的趋势,目前无特殊治疗。从神经生理角度来看,一切运动的最高控制是在大脑,因此由于小脑与脊髓病变造成的共济失调症状,有可能通过主动的活动锻炼即大脑的协调而有所改善或至少可以延缓病情的加重。所以要鼓励病人坚持力所能及的主动的活动锻炼,至少要尽量独立从事各项日常活动。如果病人抱消极态度,放弃积极的活动锻炼,不参加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则共济失调便会迅速加重,直至卧床不起。

    • ——出自:《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