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身 >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

  • 简介
  • 简介
    简介: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发生多器官较大量的出血和休克,出现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较高。1950年在泰国首先发现登革出血热,以后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相继发生本病流行。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

    0.005%

    传染方式:

    发烧 皮疹 淋巴结肿大 休克 肝大 出血倾向 昏睡 咯血 昏迷 皮肤瘀点

    症状表现:

    虫媒传染

    治愈率:

    10%-20%

    治疗周期:

    2-4周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

    常用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抗登革病毒IgG抗体,异型淋巴细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血常规,血凝抑制试验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蚊媒5.登革出血热(DHF) 6.基孔肯亚出血热(CHIK)

    • ——出自:《传染病》
    • 人对登革病普遍易感。潜伏期约3~8天。病毒感染人后,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增殖,然后经血流扩散,引起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约半数伴有恶心、呕吐、皮疹或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可于发热2~4天后症状突然加重,发生出血和休克。临床上根据上述症状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型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二个类型。后者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后,其基本病理过程是异常的免疫反应,它涉及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白细胞和补体系统,病情较重,病毒率高。

    • ——出自:《医学微生物学》
    • 蚊虫除直接叮刺吸血、骚扰睡眠外,更严重的是传播多种疾病。我国的蚊传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四类。蚊传较重要的病毒病还有黄热病及各种马脑炎等,迄今我国虽无这些病,但其传播媒介及气候条件在我国都存在,故要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病原输入。

    • ——出自:《人体寄生虫学》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