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腹部 > 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

  • 简介
  • 简介
    简介:

      假膜性肠炎(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 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引起肠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坏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

    易感人群:

    5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患病比例:

    0.0026%

    传染方式:

    腹膜炎 腹痛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心动过速 肠鸣 中毒性巨结肠 腹泻 休克 面色苍白 肠穿孔

    症状表现:

    粪口传播、接触传播

    治愈率:

    70%,轻症病例停用抗生素后可自愈

    治疗周期:

    10天或更长时间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常用检查:

    便常规,纤维结肠镜检查,涂片,免疫电泳

    治疗方式:

    及早停用相关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手术治疗

  • 典籍论述
    • 又名抗生素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enteritis),常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病原可能非单一因素。过去认为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病原体,以后则认为病原菌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该菌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肠腔内,当菌群失调时则出现异常增生,其毒素可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肠粘膜与渗出的纤维蛋白形成假膜而成为假膜性肠炎。肠的各段均可受累。病变特点有:肠壁充血水肿,常见出血、粘膜表面坏死和假膜形成。假膜脱落后,可形成表浅而不规则的溃疡。肠腔扩张,腔内充满液体,可致水样腹泻、脱水和休克。

    • ——出自:《病理学》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