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身 > 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

  • 简介
  • 简介
    简介:

      育龄妇女在应届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由于本病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以往曾命名为“经前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国外有专家统计,大约85%的女性都会受到经前期症状的影响,其中有5%至10%的女性症状较严重。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主要分为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和行为改变。 近年认为本病症状波及范围广泛,除精神神经症状外还涉及几个互不相联的器官、系统,包括多种多样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故总称为“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al syndrome,PMS)。但仍有学者突出有关情绪异常这方面的症状而提出”晚黄体期焦虑症(late luteal phase dysphoric disorder,LLPDD)这一命名作为PMS的一个分枝。

    易感人群:

    多见于25-45岁妇女

    患病比例:

    在某些特定人群特定年龄段中该病的发病率( 30岁以上女性患病概率23%)

    传染方式:

    痛经 体重增加 乳房胀痛 眩晕 头晕 腹泻 厌食 水潴留 疲乏 失眠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一般在正规综合三甲医院的典型病例治愈率(治愈率86%)

    治疗周期:

    国内最认可的有效治疗手段的该病治疗周期(治疗周期60天)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常用检查:

    腹腔镜,妇科检查,乳房摄片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关于病因,早年有人从意识与潜意识冲突作解释,以后企图证实人格因素的作用,未获成功。在社会因素方面,他人教育(母亲、姐姐)可以影响对症状的知觉与对月经的态度(Ruble,1977)。近年来认为,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心理学原因是由于α-MSH(促黑激素)及β-内啡肽的异常释放或对其过敏。这两种神经肽在黄体期可触发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并且与应激有关。

    • ——出自:《医学心理学》
    • ·患经前期综合征服用大剂量维生素B6(吡多辛)的妇女

    • ——出自:《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