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身 > 积聚

积聚

  • 简介
  • 简介
    简介: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在治疗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别,并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在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

    0.1%

    传染方式:

    腹痛 腰部包块 帕里诺眼-腺综合征 耳道堵塞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80%

    治疗周期:

    2--6周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元)

    常用检查:

    腹部平片,腹部透视,腹部包块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诸积大法,脉来细软附骨者,为积也。寸口结者,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结者,积在脐旁。 微下关者,积在小腹。 尺中结,积在气冲。 上关上,积在心下。 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寸口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 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脉弦紧而细微者, 也。夫寒痹 瘕积聚之脉状,皆弦紧。 若在心下,即寸弦紧。 在胃脘,即关弦紧。 在脐下,即尺弦紧。 一云∶关脉长弦,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又脉 法。左手脉横, 在左。 右手脉横, 在右。 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 又一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 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 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 诸不相应,为不合治也。 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 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 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沉而直者,身有痈肿,腹中有伏梁。 脉来沉而虚者,泄注也。 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可下,食即吐。

    •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 又云∶病心下积聚,端坐生腰,向日仰头,除以口内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目。

    • ——出自:《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经云∶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任之为病,其内若结,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再考古人论积聚,分 瘕两端。 者征也,有块可征,其病在血。瘕者假也。聚则有形,散则无迹,其病在气。良由新产之后,或因寒侵,或因气滞,以致循经之血,凝结成形,胶粘牢固,长大则易,铲削则难。须待本身元气充旺,始能消磨。倘务急攻,非但积不可消,反伤正气。内经有大积大聚,其可犯也之戒。旨可见矣。现在痛势攻冲较甚,滋腻之补,似非所宜。思久痛在络,冲为血海,先商煎剂,调和冲任,使其脉络流通,气机条畅,痛势稍缓,再议丸药,图刈病根。

    • ——出自:《程杏轩医案》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