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腰部 > 腰疝

腰疝

  • 简介
  • 简介
    简介:

      在12肋及髂嵴之间,腹腔内脏经腹壁或后腹膜突出,称为腰疝(1umbar hernia),亦称背疝。1672年Barbotte首先报道本病,Budgen(1728)首次报告了先天性腰疝,Garangeot(1731)在尸检中发现第1例腰疝嵌顿者,而第一例腰疝修补手术是由Ravanton(1750)医生完成的。 1783年Petit详细描述了下腰三角的解剖界限并报道了1例腰疝嵌顿病人,因此下腰三角又被命名为Petit三角。在1866年之前,外科医生认为所有的腰疝均由下腰三角疝出,直到Grynfeltt提出了上腰三角(Grynfeltt三角)的存在后,临床医师才逐渐对腰疝有了全面的认识。腰疝疝囊位于腰区的肌肉之间,可发生在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临床较为罕见。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

    0.5%

    传染方式:

    肠鸣 腰部缓慢增大的软肿块 胀感 腰部酸胀及无力 消化不良

    症状表现:

    无传染性

    治愈率:

    95%

    治疗周期:

    2-4个月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常用检查:

    腰部活动度,腹部CT,腰椎穿刺,肾脏超声检查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腰三角(腰下三角) 由背阔肌外下缘、腹外斜肌后缘与髂嵴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无肌层复盖。腹后壁的腹膜后脓肿可从此三角穿破,此处偶发生腰疝。 腰上三角由下后锯肌,腹内斜肌与骶棘肌围成,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腱膜,顶由背阔肌复盖。三角内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腹膜后脓肿可穿破此三角,腹腔内容物亦可从此处突出,形成腰疝

    • ——出自:《人体解剖学》
    • 中膂内俞二穴 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铜人经云。治肠冷赤白痢。肾虚。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胀胁痛。西方子云主腰疝。寒热 反折。 白环俞二穴 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甲乙经云。针如腰俞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又云。主腰脊急强痛。不能俯仰。起坐难。手足不仁。小便黄。

    • ——出自:《普济方·针灸》
    •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以突出的解剖部位命名,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见疝。 【病因】

    • ——出自:《普通外科学》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