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五志与五脏

五志与五脏

  • 2020-10-20 14:33:19 来源:
  • 情志活动需要脏腑所提供的精微作为其物质基础,中医理论认为,不同的情志是需要不同的脏腑提供物质供给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黄帝内经》采用阴阳五行的理论作为说理工具,将五志与五行、五脏相配起来,可以更好的研究情志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

    喜为心志。心神愉悦则志喜,喜亦有正邪之分,正常状态下的“喜”能缓和紧张的情绪,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使人体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是欢喜太过超越人所能耐受的极限时,就会损害人体健康。过喜会伤“心”,容易使心气涣散,精神不能专一,影响心神的正常功能。《医学入门》也指出:“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意思是过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

    怒为肝志。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在某种情况下,它有利于发泄,对人体内气的流通调达起着促进作用。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体阴用阳,质柔用刚,如果怒气过强则会伤肝,导致肝用不当,肝气因怒而逆升,使得肝气本来的功能即疏泄的机能呈亢进的状态,表现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症状。此外肝有藏血的功能,暴怒使肝气横逆,血也随横逆之气而行,表现出面红耳赤、青筋暴张、毛发竖立等症状。肝气升发太过,气机紊乱而致气血失调,此时人会感到头痛头晕,眩晕,胸满胀痛及呕血、衄血、咯血等症。盛怒之下,甚至可以大量掉发。此外中医认为,经常发怒是肾精不足导致的,即肾精己经固守不住肝了,肾水已经不能涵养肝木了,所以人才会经常发怒

    忧(悲)为肺志。忧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连的情志。忧悲哭泣会使人体内的气发生结聚,使人的意志消沉。当人强烈悲哀时,肺脏会受损,表现为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面色淡而无光泽、两颧潮红、垂头丧气等肺气虚弱症状,重者精神错乱终致肺气衰竭而死。正如《灵枢·本神篇》中所说的“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意思就是忧悲过度可使脏腑衰竭而亡

    思为脾志。正常的思维是好的,可以输布四方,保持人体气血调畅。如果过度思虑就会出现问题。《黄帝内经》有“思伤脾”和“思则气乱”之论述,即指思虑过度的危害。思虑也可致病,主要伤及脾。脾与胃是一阴一阳,互相表里的两个脏器,脾脏受损会“连累”胃,脾胃失调则消化吸收功能受损,造成食欲大諴、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大便溏泻,消瘦,形容憔悴,气短。过分思虑,还可耗伤心血,造成气血生化不足,使精血亏损

    恐为肾志。恐也有正邪之象,正象是谨慎内守。人要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才会知道谨慎,知道内守,这是肾精足的一个正象的表现。恐的邪象就是“恐外散”,惊恐过度会使肾气受损,精气下陷不能上升与收摄,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惊还会导致心气紊乱,其结果是心悸,寐不踏实,严重的还会发生精神错乱、痴呆、癲病或昏厥,甚至死亡

    喜与心、怒与肝、忧与肺、思与脾、恐与肾密切相关,五志与五脏间是正常的联系,只有五志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反过来损伤其相应的脏腑,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被称为“反伤本脏”。由于体内各脏腑总是互相关连,不仅有“表里”(如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等),还通过经络之间的联系将五脏六腑皆相互联系起来。因此,情志的刺激不仅可以刺激本脏,还可以连累其他脏腑,换句话说,一种情志变化,在极度刺激、长期的刺激、超越了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时,就会由伤及本脏而波及其他多种脏腑,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谓的“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情志致病不可忽视,人们应将心理情绪的波动与身体的疾病同等看待,才能保证身心和谐,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