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部 > 口糜

口糜

  • 简介
  • 简介
    简介:

      多因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以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等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西医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口糜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尔后历代医家对此病亦有所论述。发生于小儿者,以1岁内婴儿或不满月婴儿多见,又称鹅口疮、燕口疮、白口疮、雪口。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继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易感人群:

    免疫缺陷和恶性疾病患者

    患病比例:

    10%

    传染方式:

    小儿哭闹不安 流涎 低热 拒食 口腔黏膜白斑

    症状表现:

    口腔接触传染

    治愈率:

    100% 婴幼儿容易治疗,免疫缺陷和恶性疾病患者愈后不良

    治疗周期:

    7天

    治疗及检查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5000元)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典籍论述
    • 夫口疮与口糜者,乃心脾气滞,更外感风热所致。初起不可便用凉药敷掺,恐寒凝不散,内溃奔走,久而难愈。必先用辛轻升散,而后清凉,使郁火达外,再视其所因而治之。若脉实口干,满口色红,而烂斑甚者,此实火也,以凉膈散主之;若脉虚不渴,口内色淡,而白斑细点,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上攻,宜以知柏四物汤加丹皮、肉桂治之;更有脾元衰弱,中气不足,不能按纳下焦阴火,是以上乘而为口疮糜烂者,丹溪所谓劳役过度,虚火上炎,游行无制,舌破口疮是也,又当从理中汤加附子治之。若作实热,误投凉药,则必致害矣。又小儿生此证者,以阴气未生,阳气偏盛;又因将养过温,心脾积热,薰蒸于上而发。治宜泻心化毒清凉为主。若月内诸病,而口无涎沫者,凶。

    • ——出自:《疡科心得集》
    • 口糜本于湿热,湿热不去,必至疳蚀。寒可以胜热,苦可以坚肤,故用黄连、黄柏。乃雄黄之悍,杀虫而利气。冰脑之窜,杀虫而入腠。没药之苦,散血而愈疮。

    • ——出自:《医方考》
    • 其中尚有口苦者,心胆有热也。心热者,可与导赤散、黄连汤。胆热者,可与小柴胡汤倍黄芩,或泻肝汤。口酸者,肝有热也,可与当归芦荟散、龙胆泻肝汤。口辛者,肺有热也,可与泻白散、清肺饮。口甘者,脾气发泄也,可与理中汤、六君子汤。口淡者,脾气不足也;可与归脾汤、参苓白术散。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可与甘露饮、凉膈散。以上数证,皆宜知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予尝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予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转力乖,兼之服药停积未法,令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一切气味出矣。[眉批]真阳变动,露出真面,辛甘助化,易危为安,药之为力不浅,然此等至理,少有见到者。昧者不识此理,见酸即治酸,见苦即治苦,鲜不增病,医理之微,不诚难哉。

    • ——出自:《医法圆通》
  • 相关问答